9月20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主办、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承办的“2025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聚焦“健康中国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度融合,旨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中欧方案。同时,论坛上隆重发布了《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5)》。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表示,如何以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以养老金融创新为助力,精准回应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年,研究院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和养老保障领域的研究,对中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五个新判断:第一,未来养老保障体系将持续优化升级;第二,未来医疗保障体系将持续提质增效;第三,未来就业保障体系将持续创新;第四,未来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将不断完善;第五,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不断加速。
现场,论坛进行了《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5)》绿皮书发布仪式。该报告历时一年多,系统梳理上海在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政策建议凝结而成。报告完成30多万字的撰写,分为一篇总报告,以及养老保障篇、医疗保障篇、社会保障智慧化篇共17篇分报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费予清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朱天教授共同为绿皮书揭幕。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以“健康老龄化下中国养老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对养老金融政策的深入洞察。董克用教授强调,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三大瓶颈: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区域和城乡差异大,二是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三是第三支柱产品繁杂且参与度低。同时,养老服务金融也面临产品复杂难懂、与医疗照护服务脱节、缺乏普惠性设计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难题,董克认为,应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养老生态,通过AI与大数据整合多源信息、实现动态需求分析与个性化资产配置,并建立“适老化+可信化”服务平台,探索算法建议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共治机制。他强调,未来的养老金融必须坚持技术、经济、社会与伦理的“四个可持续”,真正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教授指出,中国当前养老模式以居家和机构为主,但面临“缺设备、缺人才”的双重困境。他呼吁将养老从业者作为紧缺人才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输送,同时中小型医院可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