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老年人口比重和增速不断提高。昨日,市政协召开“推进我市养老产业发展”同类提案集中办理协商会,就政协委员提出的10件相关本市养老产业发展情况的提案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获悉,本市将对养老服务体系结构进行再优化,打造50个适应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刚性需求的示范中心。
社区居家养老 为老年人构建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圈
“目前,本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在于现有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个性化养老需求。”政协委员宋毅认为,应该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三分之二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7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老年病,社区应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延长老年人的健康自理期。”宋毅建议,针对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的“空心焦虑症”,政府应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专门人士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
此外,建议以街道及社区为主体,各街道、社区要整合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医疗卫生、紧急救援、康复理疗、精神慰藉、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便利店、社区食堂、医疗卫生机构、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构建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居家养老生活圈。
智慧养老 为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数据库
“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政协委员刁广杰说,目前,传统的养老服务是按照“9073”设计并运行,即90%老人居家养老,7%老人在社区托老所,3%老人在养老院,无论是养老院服务还是社区托老所,虽然减轻了儿女们的压力,却满足不了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乐和生活四大方面的需求,不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人一旦变老,就会形成一种回归的心理,渴望家庭的温暖,早期投资建设的社区托老所,如今大多成了棋牌室和老人娱乐场所。传统养老服务业面临困境与挑战。”
刁广杰建议,为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数据库,试行一卡通动态管理,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就医用药、求助、定制个性化有偿服务等提供方便。”同时,对全市志愿者建立信息登记管理,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及个人在爱老、敬老、助老活动中的积极因素。
“互联网+养老” 优化服务为老年人打造个性化生活
“不少老年人开始全面融入互联网新生活,社交、养老等理念也发生着诸多积极性转变。”市政协委员张绍虹说,如今的互联网尤其是微信的使用,缓解了退休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赋予老人社交、社会参与等更多机会和能力。
她建议优化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发明多样化的老人可佩戴设备,比如“智慧手环”,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提供了第一时间的应急保障服务,可以实现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健康管理等功能。她说,有些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载体,通过研制适合老人使用的社区服务APP或服务展示屏,老人在小区门口或智能手机上,通过点击相关服务按钮,就能够实现挂号预约、家庭医生、送菜上门、送餐上门、家政服务等个性化生活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网上认证,为老年人异地领取养老金免去了奔波之苦。“这些智慧服务模式,都具有非常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现状:大连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本市户籍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48.6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99%,本市已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逐年增加,目前,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已达到20.7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03%。
针对公众关心的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市民政局表示,2010年以来,全市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亿多元,本市建设养老机构300所,总床位4.7万张,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33张,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的目标任务。全市建设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20所(含示范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186个,还建有各类老年活动中心(站、室)2000余个、室外活动场点4900余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65万老年人。本市有民办养老机构206所、养老床位2.7万张,分别占全市养老机构和床位总数的 69%和60%,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计划:打造50个养老服务示范中心
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对养老服务体系结构进行再优化,以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为契机,探索出符合本市实际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科学编制并落实本市中长期养老服务设施专项布局规划,打造50个适应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刚性需求的示范中心,在提供康复、膳食、娱乐、日间照料、信息化服务等基础上,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短托和长照等照护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此外,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建立包括人员、设施、安全、信誉等参数组成的服务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院所安全监管,健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继续实施养老院提高服务质量三年滚动计划,全面开展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检查、整改、提升工作,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全面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