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广州市政协未来三年 每年跟踪推动一批民生实事
2018-03-05
来源: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接受南都记者专访透露,广州市政协正在组织开展“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三年协商行动,每年计划跟踪推动一批民生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俞正声主席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所要求的:“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听报告体会

    “努力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南都:听完今年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刘悦伦:让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俞正声主席要求的,要让人民群众感觉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感觉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果远离了人民群众,政协就不是人民的政协。政协委员要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要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人民群众的困难去建言献策、去反映社情民意。

    南都:广州市政协准备怎样“走到百姓中”?

    刘悦伦:我们正在组织“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三年协商行动,每年计划跟踪推动一批民生实事。2018年,我们关注老旧楼房加装电梯、老旧楼房供水质量提升、老人配餐、共享单车管理、天更蓝、充电桩建设、治理违法排污水、老旧小区改造、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等具体民生问题。

    南都:关注的那些民生实事是怎么产生的?

    刘悦伦:去年我们请广大政协委员进行了广泛调研,收集到270多个问题。我们和政府有关部门一起筛选了大家关注面最高、迫切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重点关注。政协委员先跟群众协商,发现问题,拿出具体方案,和政府协商并跟踪反馈,政府边实施委员边跟进,这就体现了政协离得很近、委员就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真谛”。这项活动不是临时性的措施和方式手段,而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这不是一般性的议论,而是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并不断跟踪、反馈,具有实质性、常态化和长效性。活动得到市委的高度肯定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民主协商的品牌。

    城市互联互通

    建议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湾区标准

    南都:外界感到2017年广州市政协的工作更实了。你觉得有哪几件事情做得比较实?

    刘悦伦:2017年市政协的3个常委会议题和3个主席会议题,包括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民营先进制造业发展等,都取得了很好成效。市政协立案办理的323件提案,特别是由市领导督办的13件重点提案,也都得到了办理。比如推动了广州与佛山、中山、清远、东莞等市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利关系,有的已经在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方面签订了具体的互联互通协议。

    广州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建设价值创新园区,请政协好好调研,我们组织了调研组,目前公布的是10个价值创新园区。这只是第一批,实际上不止,政协提出了19个,按照推进部署,下一步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将广州建设成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议案出台过程中,我们协助广州集成电路产业一批项目落地,引进一个核心企业以及15个设计封装公司和一个产业基金。

    南都:去年,广州市政协在周边城市开了一系列对接交流会。在促进城市互联互通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实质性成效?你个人多了些什么样的思考?

    刘悦伦:像珠江大桥的延长线,以前我在佛山工作的时候,主动到广州来谈要求尽早打通,经过对接交流会协商沟通,这次广州比佛山动作还快。交流会还就港口、航空港、铁路线位等方面进行了协商。有些项目市委市政府认为政协先去沟通一下更好,把意见带回来,了解清楚人家是什么想法,政府再研究决定,这是广州市政协在城市协商中发挥的作用。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你如何理解互联互通的重要意义?

    刘悦伦:粤港澳大湾区的问题很热,但是大家的理解不尽相同。到底为什么要建设湾区,如何建设湾区,目标是什么,广州如何发力,市委要求政协今年也要好好研究。

    世界三大湾区为何做得那么成功?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通”。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概念也是“通”。要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自由的流动,要在“通”上做文章。一是硬件通,二是规则要通。粤港澳大湾区有3个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规则和办事政策。我们的顶层设计要让办事规则“通”,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湾区标准,就是促进“规则通”。

    南都:当下紧迫要做的是什么?

    刘悦伦:首先是基础设施的联通要加快整合,形成一张网络。规则方面,建议在“一国两制”制度下形成统一的办事制度和营商环境。我认为,湾区建设需要的是做硬件和软件的顶层设计,而不是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定这个城市只能干这个产业,那个城市只能干那个产业,这个行不通。

    招商引资

    从以引资为核心转向以引人才团队为核心

    南都:去年广州市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制造业的振兴。我们注意到,去年9月,“民营经济20条”出台十分振奋人心,你受邀参与发布会,似是对政协重点工作的一大回应。对于广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经过调研,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打造本土BAT有何建议?

    刘悦伦:去年我们把广州百亿级民营企业基本都走了一遍,不是简单参观企业,我们与每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感觉,广州的不少民营企业还缺乏创新的强烈冲动,同时也感受到企业对下一步发展的迷茫。我认为,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有几个途径:一是通过创新把主业做大;二是努力发展相关辅业,特别是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三是加大并购力度;四是重视平台建设,千亿级的企业、大家熟知的B A T等,都非常重视平台打造。广州的民营企业在平台打造意识方面有待提高。

    我们缺乏千亿级民营企业,不光是企业的问题,政府要像关心国企一样关心民营企业的发展。发现更多好苗子,提供优良的土壤,让他们成长壮大。今年,市政协也将在产业引领龙头带动服务支撑构建广州产业发展新格局方面认真做好调研。

    南都:近两年,伴随G E、思科、富士康等落子广州,外资入穗成为“现象级”,你自己也亲力亲为参与广州的招商工作。你觉得新时代的招商有什么特点?引来后如何留住高端优质资源?

    刘悦伦:现在,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企业收购或者吸引他们的高端产业项目,已经开始警惕了。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的路子,就是从以引进资本为核心转向以引进人才团队为核心,成建制的引进人才团队,比如从某跨国公司引进一个高级副总裁,从另一个跨国公司引进一个战略科学家,再从某个公司挖一个高级工程师,再引进一批高端研发人员等,形成一个系统的团队,再通过这个团队整合技术、资金、管理和信息资源,这样也可以把高端产业做起来。这不是纸上谈兵,广州已有成功的实践。

    南都:城市知名度对于招商引资也起到很大作用。今年广州定位国际传播年。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广州的国际影响力?

    刘悦伦:过去两年,广州的产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度。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还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民营经济内生动力不够,这要向国内的先进城市学习。广州的城市形象以及知名度首先要靠实力提升,没有像样的高端企业、科技实力、产业实力不行。要不断提升城市价值,比如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等。还要加大城市的公共外交力度,加大广州和全球城市之间的沟通联系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