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建议,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强化培训,打造家政服务区域品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和人口老龄化,保姆等家政服务在中国城市供不应求。
据张劲调查,目前家政行业发展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数量缺口和结构缺口并存。以北京市为例,全市家政服务人员缺口达20-30万。相较于传统的洗衣、做饭、保洁等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家政服务,孕产妇护理、老人照护等专业性较强的中高端家政服务需求更大。但目前我国约90%家政从业人员仅有高中及以下学历,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二是行业规范化不够。由于我国家政服务企业良莠不齐、行业诚信体系尚不完善,对消费者隐瞒真实信息甚至欺诈消费者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家政服务企业“小散弱”特点明显,有较强带动、引领能力的上规模、跨地区、宽领域、优服务的企业较少。
三是人员从业意愿低、流动性大。目前,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家政服务人员月工资大都在3500元以上,月嫂的平均工资早已过万。即便如此,家政服务业仍存在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局面。从业人员没有职业归属感,流动过于频繁。
四是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现有家政从业人员大都出生在60、70年代,通常被称为“4050”人群。以成都市为例,超过70%的家政服务员年龄超过45岁,25岁以下的家政服务员不足1%,行业老龄化趋势严重,亟待补充新鲜血液。
张劲说,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居民吃苦耐劳,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可以把“打造高级保姆区域品牌”作为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管家政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设立发展专项基金,举办各级培训班,进行学院式培训、细分化培育,让原本自发就业的家政从业人员实现组织化、专业化、高端化,从而提高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