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的“聚焦农村养老探索新型模式———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政界、学界和民间组织代表就中国农村空巢现象、寻找农村养老模式和推进农村养老公共政策进步与社会关注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改革”
“养老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重要的问题”,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师进辉指出,全国空巢老人家庭相当比例分布在农村。
河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祯科也指出,中国的养老难点在农村,短板在农村,政府推动养老的着力点在逐步转向农村。河北省老龄化与空巢化问题严重,未来养老要向四个方面转变:逐步形成低标准的养老院逐步向新建比较高的标准养老机构转变;从无助无偿的养老机构逐步向有偿有助养老机构转变;由单纯的助养养老院逐步向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转变;由注重五保老人,逐步向居家老人提供全面政策性养老机构转变。
伴随着老龄化与空巢化,我国养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制度层面、理论实践层面有哪些探索和应对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杜鹏认为,农村面临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几乎比城市更快进入直上直下年龄结构的类型。“农村养老接下来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要更加关注、依靠民间的力量,从农村改革开放开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农村在探讨中自发形成经验,转变可复制的模式,在全国进行这样的改革。”
谈及对农村养老的补贴,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强调,农村养老既是养老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保障支持力度。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社会化改革。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甄炳亮也强调,农村养老服务在开展中一定要利用民间化力量,补充以志愿化、公益化。收支平衡一定要略有赢余,完全长期免费不可持续,不仅没有生命力,更难以扩大。
“农村养老政策不能替代家庭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农村养老有着区域性差异,进而也有不同的实践探索。在论坛中,来自全国五个不同大区的专家畅谈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探索经验。
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原主任、浙江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王先益介绍,浙江省地区发达,城乡差别比较小,但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目前浙江在探索以宅基地换养老、助餐、99食堂+99医护、社会组织参与的上门服务模式、老年协会为主体的老年互助养老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居安养”模式、机构养老模式等多种养老模式。
此外,王先益强调,农村养老应该按照家庭思维整合,维护家庭功能。涉及到农村养老政策,千万不能替代家庭的作用。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教授谭克俭指出,由于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政府与老人间思维的差异,农村养老目前还难觅万全之策。区域化要重视农村中间的差别,在偏远乡村模式比资金更重要。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指出,四川老龄化情况特别严重,留守老人多、空巢化情况严重。在他看来,养老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在中国老龄化严重情况下,老龄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应该在体制机制设计上,赋予老龄委更多职能、更大权利、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扁平化、网格化、精准化、现代化、在地化的方法就是可操作性很好的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所所长石人炳认为,空巢家庭不是问题家庭,但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农村年轻人出去打工给养老经济带来的经济支持更多,但是从生活照料、情感慰藉来看,这些是空巢家庭可能面临的矛盾。
西安交通大学老龄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卫红则强调我国农村养老缺乏兜底保险机制,长期照护保险应该跟养老保险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