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诉求也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疾病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而对保障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对健康或保障的重视程度较高,却并不意味着会付诸实际行动,而且差异较为明显。
诉求和行动的巨大偏差,反映出当前健康险产品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本期《保险周刊》将视角对准近期健康险市场热点事件,记录行业探索的点滴、解析行业发展的方向。
十九大报告中所诠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涵让人印象深刻。而保险业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保障,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保险业天然具有服务社会治理的使命,与健康养老领域关系紧密,并已逐渐在整合健康养老上下游产业链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在银发经济下,长期护理保险在整个健康养老产业链中是一块短板,但也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该如何弥补短板,在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同时拓展养老产业?这是一个需要保险业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补健康养老短板 医养结合成发展趋势
我国健康险业务自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老年群体是该市场主要目标人群,将医疗健康与养老保障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模式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商业健康险的发展。
所谓医养结合是一种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疾病防治、院前急救、心理疏导、康复治疗、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解决了居家养老没法实现的两个最根本的要素,一个是社交。老人退休以后,在家很孤独,没有人可以与之交流。另一个则是医疗保障。进入高龄阶段,老年人的各种健康风险上升,需要辅以充足的医疗资源。
据了解,目前医养结合有三种主流模式,较为先进的是“凯撒模式”,即在养老社区配建一个以康复老年病为特色的综合医院,主要提供老年康复、老年全科慢病及日常病的健康管理、家庭保健和老年急救三大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投保者就医时只需按照疾病种类负担一小部分费用,就可按照所购买保险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医疗服务,其余费用均由保险公司承担。
目前,“凯撒模式”正被险企争先用于医养产业布局。泰康人寿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全国重点城市投资建设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平安集团投资170亿元开发浙江桐乡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合众人寿在湖北武汉、安徽合肥投资148亿元建设“健康谷”;中国人寿(601628)在河北廊坊、海南投资建设养老社区;人保寿险的第一个养老社区项目业已在大连落地,一期投入约12亿元,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医养投资产业链。
业内人士表示,医养结合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可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但在具体操作中,尚存在短板。
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长护制度待完善 专业护理资源不够丰富
护理环节是医养结合模式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许多人心中共同的期盼。但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以及随之而来的庞大养老费用,都可能让这美好的期盼落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找一位专业养老护理员十分困难,大部分家庭只能从家政公司雇用护理人员,这些护理者大多缺少资质,又普遍缺乏基本护理知识和技能,难以提供专业周到的护理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人,若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按照不能自理老人与专业护理人员1∶3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20万名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只是问题之一,失能标准的不统一和护理服务等级的不完善制约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前提是明确失能等级,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享受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还要明确护理等级,建立相关评估机构和评估工具,统一卫生系统、民政系统和各地关于护理的标准。
然而,目前仅上海等少数地区制定了地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指导性收费标准》,对于居家护理均有所涉及,但是较为简单,标准化和约束性不足。此外,我国的护理服务分级缺乏、体系分散以及碎片化,这对于社保经办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理赔和费用补偿,难以运用保险机制调节养老服务体系格局。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提出,建立统一的失能失智评估标准和护理服务等级体系迫在眉睫。也有专家建议,医养结合需要多部门加强横向联系,建立相对集中、统一和独立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支付机制,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整体扶持。同时,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务人员投身养老服务的工作热情。
破冰探路不停歇 长期护理保险多点开花
近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中,上海、青岛、成都等14个城市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文件,吉林、山东两个重点联系省份也印发了文件做出部署。目前,总参保人数已超过3800万人,对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支付水平总体在70%左右,减轻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和事务性负担。
2016年6月,人社部印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在一到两年内在中国一些城市试点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要求“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事实上,地方政府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早有很多具体尝试。2012年7月,青岛正式推出覆盖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上海虹口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采取由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社会组织的方式,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养老推出“养老服务包”;广州于今年8月1日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享受职工医保待遇,且已在定点机构办理手续符合相关条件的长期失能人员,可报销基本生活照料费用及医疗护理费用。
但从上述政府层面的举措来看,其覆盖面和服务范围较窄,大多只是局部地区的地方行为,难以快速复制和推广,必须有更多的相关商业机构进行配合,共同打破养老服务人才不足这一瓶颈。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应立足于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之上,商业长期护理险的发展不仅需要保险公司的助力,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完成,如医疗机构、互联网公司,甚至外资服务机构。
新时代做新尝试 创新与引入双管齐下
步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孜孜不倦寻求新突破,保险业也不例外。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引入国外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是这个时代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强有力的新尝试。
据悉,O2O健康护理服务平台“一号护工”携手中国人保首创“互联网+长护险”模式。中国人保将可通过“一号护工”已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互联网与“医”“养”“护”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以更为高效和覆盖广泛的长期护理保险破解居家养老场地不足、资金短缺、护理缺口等难题。
在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下,健康养老问题早已成为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的课题。众所周知,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其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过程带动了一大批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服务的发展,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一号护工”与中国人保的合作也引进了日本介护理念,所有护理人员均接受日本专家超过72课时护理、礼仪及心理等课程培训,考核通过才可上岗,这种长期合作也使“一号护工”护理团队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相信在政府、保险业以及其他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下,长期护理难的问题会在不久的将来迎刃而解,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也会推动健康险市场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