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培 > 常见问题

运动如何改善气血?医生提醒:避免这3种伤气血的运动方式
2025-09-22
来源: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清晨的公园里,阳光像一勺温热的蜂蜜,慢慢铺在肩上。有人刚起步就拼命快跑,鞋带撞出急促的节拍;有人在树荫下做着舒展的拉伸,呼吸细长、像在给身子“充电”。中医讲“气为帅、血为母”,气像电,血像油;现代医学里,它们更直白:气是氧、是能量,血是营养的搬运车。气足,则行有力;血旺,则面有色。可偏偏,很多人把运动当成“猛药”,急于求成,结果气散血耗,越练越虚。运动不是战斗,是与身体结盟——步子要稳,节奏要缓,才是把身子“点亮”的正确方式。

运动如何把气血“推起来”

第一把钥匙是“心肺泵”。有节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太极)让心跳像稳当的引擎,吸进去的氧更足,送出去的血更快,手脚不再冰凉,脸色也更透亮。判断运动强度有个简易实用的准则:运动时能自如说话,却难以放声高歌,同时心率稍有升高但并无强烈不适感。

第二把钥匙是“肌肉泵”。小腿、臀腿、背部等大肌群有序收缩与舒张,仿若精准的“血液泵”,对静脉形成“挤压”之势,推动血液回心,改善循环、消除水肿。别害怕力量训练,轻哑铃、弹力带、自重深蹲、靠墙俯卧撑,每次15分钟,就能为气血“加压”。

第三把钥匙是“情绪泵”。呼吸带着节拍,身心进入“流动”状态,交感神经缓一缓,迷走神经被唤醒,睡得深、醒得轻,第二天的气色自然好。实操上,先热身5–10分钟,结束后做拉伸与放松,喝温水补丢失的汗,像做一场“有始有终”的仪式,气血便周身流转,生生不息。

医生提醒:避免这3种伤气血的运动方式

其一:空腹猛练、晨起就冲。刚起床,血管还在“缩着”,血糖也未回位,空腹长跑或高强度间歇极易头晕、心悸,气无以化血,越练越虚。替代做法:晨练前半小时来点易消化的小点(温水+香蕉/小面包),先快走热身,再进入主训练。

其二:透支式“刷数据”。每次都冲心率上限,不给间歇,不服输、不收尾,汗出如雨却夜里难眠,第二天乏力、心悸、情绪易急躁——这是交感过度、血耗气涣的信号。替代做法:把“狠练”改成“分段”:10分钟热身+20分钟主运动(间歇式)+5–10分钟放松;每周给身体留出至少1–2天恢复日。

其三:大汗后立吹空调、冲冷水、灌冰饮。汗孔大开时骤冷骤寒,血管骤缩,寒湿直入,经络易僵、肌肉易痉挛,第二天酸痛困重。替代做法:运动后先用毛巾擦汗,补温水,等体表温度回落再淋温水;夏天避在空调出风口下拉伸,冬天别在冷风里“干站”。这三类方式,看似“过瘾”,实则伤在气血根子上,避开它们,才是长久之道。

不同体质与实操建议:把运动“配方”写给你

若常觉乏力、易出汗、说话懒、懒得动——偏气虚。宜慢跑/快走+八段锦或太极,每次30–40分钟,配合鼻吸口呼,步频稳定,像给电池匀速充电。

若面色淡、唇色浅、容易头晕——偏血虚。宜低冲击有氧(骑行、游泳)+轻力量(下肢为主),每周2–3次;注意优质蛋白与铁的饮食来源,练后加一杯温牛奶或豆浆。

若体形偏沉、易困、舌苔厚腻——偏痰湿。宜“出微汗”的持续运动:快走、登阶、广场舞,控制每次40分钟左右,忌“狂汗如雨”的猛冲。

若胸闷易怒、睡不实——偏肝郁。宜节奏感强的中等强度有氧(音乐律动、骑行)配舒展拉伸,让气机条达。

给一份“轻处方”:

周一/三/五:快走或骑行30分钟+自重力量15分钟(深蹲、靠墙俯卧撑、臀桥、划船各2组)。

周二/六:太极或八段锦20–30分钟+全身拉伸10分钟。

周四:休息或轻松步行6000–8000步。

每次坚持“3步走”:先热身,后主练,终放松;配温水、规律睡眠与规律饮食。若有心脑血管、骨关节或贫血等基础问题,请先与医生评估后再定强度与方式。

运动是把钥匙,能把“气血之门”轻轻开启;但用力的方向错了,钥匙也会拧坏。与身体交朋友,别用赢输思维去“打败”它。愿你在可持续的节奏里,一点点把脸色点亮、把脚步点亮,把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都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