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充实供给提升水准,家庭医生服务会大受欢迎
2018-01-27
来源: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近日多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建言,不应盲目追求“签约率”,要把家庭医生服务做实,保证“含金量”,此前南都报道提及“后续服务跟不上,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现象突出”等问题。对此,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签约率”、“含金量”,的确是家庭医生这一话题中的两个重要问题。2017年年底,“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披露,截至当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当时这组数据就遭遇了网民的吐槽,很多人表示对此“无感”。其实很高的签约率未必虚假,但假若如媒体所报道,“后续服务跟不上,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现象突出”,那么再高的签约率又有什么意义?

    看来,要把推广家庭医生服务这样一件众所周知的好事办实,当务之急就是如代表委员们所建言,超越“签约率”,提升“含金量”。

    如何提升家庭医生服务的“含金量”?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推广家庭医生服务的障碍在哪里。在2017年的一次家庭医生签约推进会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李斌表示,“家庭医生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是现阶段制约签约服务工作的重要瓶颈。”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是首要因素,没有人才支撑,再好的制度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怎样才能让家庭医生服务中的人才供给跟得上社会所需?近年来业界对此早有共识,即一方面需要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家庭医生诊疗水平,同时也要引导优秀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尤其重要的是补上全科医生的缺口,尽快培养一批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来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所谓“全科医生”,相对于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又被称为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从公众一般的日常医疗需求来说,这种“科科通”的全科医生最受人们欢迎,遗憾的是目前却极为紧缺。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累计招收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3.7万人,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不足医生总数的7%,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

    全科医生供给不足,直接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含金量”。幸运的是相关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该《意见》明确,将从教育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激励机制,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全科医学人才支撑。

    从高校到医院,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同时在就业、薪酬、职称等方面进行倾斜,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这是本次出台意见的要点。因其符合医疗行业的实际,只要操作得当,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全科医生供给不足的现象将得到很大改观。

    通过政策的调整,全科医生的队伍充实有望,这是政策“杠杆”的威力。而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上,从经验来看,还有一些政策“杠杆”也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政策,同样可以提高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充实了供给,提升了水准,家庭医生将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家庭医生的帮助下,人们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去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过去习见的无序就医就会转变为有序就医,每一位患者的就医感受也肯定会迥异于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