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于传媒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正在向新型融媒体集团转型的南方报业而言,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又该如何高速运转起来?在昨天的技术大会上,涂子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涂子沛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也来了,两位技术“大能”为南方报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献策。
南都讯 12月15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举办技术大会。会上,南方报业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联合成立两个国家级实验室、两个应用研究院、一个中央数据库(大数据服务中心)。中央厨房2.0系统平台、南方+融媒体移动直播平台等10个项目获得南方报业2017年度十大技术创新项目奖。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黄常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垂林出席大会。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陈晓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涂子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涂子沛、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等重要嘉宾,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广东研究院的专家参会。
近年来,南方报业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目前该集团拥有技术人员近300人,入选首批“国家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南方日报社等三个业务单位入选首批“广东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基于大数据的“南方+”移动融媒体平台、南方报业全媒体资源库和舆情智库两个项目同时获得“网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刘红兵表示,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媒集团,南方报业此次召开大规模的技术大会,既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技术创新、实现技术驱动的一次总动员,更吹响了集团积极拥抱新时代,勇于担当新使命,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全面转型,建设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行动号角。
今年11月,南方报业成立技术委员会,制定集团技术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委员会将加快建设集团中央数据库、智慧化管理系统、基础架构云平台、总体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四大项目,聚合及优化技术资源配置管理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激励模式,不断培育新能力、增创新价值、打造新优势。
五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院在大会上揭牌。其中,南方报业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并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牌成立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应用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实验室;与BA T等技术巨头共建南方数字经济研究院、智能媒体实验室两个应用研究院;围绕数据优先战略打造集团中央数据库(大数据服务中心),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及服务能力延伸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南方报业2017年度十大技术创新项目奖”在会上揭晓。中央厨房2.0系统平台、南方+融媒体移动直播平台、南方舆情舆堂APP、户外媒体大数据分析系统、写稿机器人等10个重磅项目获奖。其中,“中央厨房”实现了集团内党报、党网、党端“7×24一体化”工作。南方+融媒体移动直播平台直播超过1200场次,屡出“爆款”直播报道,最高点击量突破680万,成为南方日报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和区域战略重要抓手。
两位技术“大能”为南方报业技术提升献策
媒体与技术从来都是结伴而行
谈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一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吕本富开场就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段名言来形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两位技术“大能”都认为,大数据的全面使用和人工智能的来临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现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扼杀的不仅仅是蓝领的工作,实际上,包括编辑、记者、医生、律师等在内诸多白领行业,也正在逐步受到知识工作自动化的影响。”吕本富认为,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纷繁的信息内容对人类的智力提出更多的要求,知识工作的自动化主要就是弥补这方面人类智慧的不足。
涂子沛同样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在“帮”人们提高现有的工作效率,实际上,还在“教”人们应该怎么做。“比如说,餐厅点菜都在向云端迁徙,大量数据归集后,它不仅仅是辅助我们,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决策,在这块区域究竟该多卖宫保鸡丁还是鱼香肉丝。”
谈媒体和技术媒体和技术永远在一起
那么在此情况之下,媒体和技术应该是何种关系?涂子沛认为,媒体和技术本来就是形影不离的一对。“录音机的发明,后来的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再到互联网技术,媒体在新技术的进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过,他也坦言,原来可能在很多媒体中,技术部门属于后勤部门,但在当前形势下,技术部门要变成媒体的重要业务部门之一,是“第四部门”。
吕本富更指出,实际上各大主流媒体早已纷纷“试水”智能化。
“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有自己的写稿机器人。”他列出了一张国内外主要新闻机器人的表格,吕本富说,机器人写稿的优势是提高了发稿速度、新闻时效性和对全天候新闻热点的监控能力。“有了写稿机器人,可以让记者从快新闻中解脱出来,面对巨量的数据处理,机器人是很少出错的。”
谈机器人写稿深度报道机器人完不成
那么,机器人都能写稿了,还需要记者吗?
吕本富拿出四条机器人“张小明”写的奥运新闻稿,“你可以发现,四条写得都差不多,都是什么项目、主人翁,然后就是结果。”吕本富认为,机器人对信息的理解深度不够,对信息的提炼和概括不足,写出来的大多是“扁平化”的新闻,千篇一律。“未来标准化新闻和快新闻领域,一定是机器人的强项。我们的记者做什么?应该是深度报道,报道需要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的内容,这些机器人还完不成。”
涂子沛在这一点上有不同观点。
“今天,信息就是一种消费,稿子长得千篇一律不是问题。就好像你吃了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你会在乎这个包子、馒头长成什么样吗?”他认为,未来新闻产品的关键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分发,要有效利用技术,让新闻的分发变得更加智能,到达更应该去的地方。
不过,他同样认为记者并不会被淘汰。“记者生成信息、分发信息,信息就是数据。今天每个行业都离不开数据,只有媒体有机会把文化和技术整合在一起。”他说,“技术改变不了一个人,但文化可以,我们需要数据文化、数据意识,我们的组织应该变成数据驱动的组织。”他更希望,南方报业的技术人员也成为和内容创作者一样重要的核心团队,实现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
谈媒体未来分发渠道尤为重要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拼的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第一件事就是打标签,你有一套立体的标签系统,才能搜索,你的人工智能才能发生作用。”涂子沛现场“点将”南方+,“你们什么时候能尝试个性化推送?”他表示,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建设自己的中央数据库,但数据库不能仅仅是把数据汇集到一起,必须要标签化,“让各类数据成长在一起,有机地勾连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功效。”
吕本富同样认为,信息爆炸时代人与信息的精确匹配是最大问题。他提出一个“信任端”的概念,并表示,“未来五年内,PC端主要靠搜索,移动端主要靠推荐,信任端主要靠社交。”
“我们现在很多新闻客户端,都可以依靠机器算法,对内容进行推荐。它的优势是丰富多彩,符合用户的口味。劣势就是很难发现专业内容。”这个时候,“信任端”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信任端”往往是来自于不同的社交圈、朋友圈。“作为一个传播人,媒体记者要多入圈子,亚文化圈子越多,越容易影响别人,让用户感知温暖。”他甚至表示,一个记者如果没有100个死党,就不算合格的记者。“信任在互联网时代是碎片化的,个人在未来信任端的传播中会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