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启用“保姆黑名单”,3名保姆因为违反平台制定的相关规定而被列入“黑名单”。列入“黑名单”意味着今后信息平台的成员单位将禁止雇佣这些保姆。据悉,这是上海家政市场首次启用“保姆黑名单”。
“毒保姆”事件虽已过去,但人们对保姆市场的乱象充满忧虑,据调查,在上海保姆总体情况分析中,业内一致认为“流动性大,鱼龙混杂,总体素质不高”。比如一些保姆证件造假,还有的违规向雇主索要财物或突然提出涨工资等有失诚信的问题,破坏了家政市场的良好秩序,对行业形象造成损害。可以说,试水“保姆黑名单”,滤掉“问题保姆”,净化保姆市场,这样的尝试可以有。
然而,纾解公众对“问题保姆”的焦虑,仅仅简单依靠这个由地方家政联盟、协会建立起的“黑名单”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就拿保姆的隐私问题来讲,拉入“黑名单”,应该是建立在不侵犯他人隐私的前提之下的,否则涉嫌违法。若如信息平台方面所言,“保姆黑名单”只在成员单位适用。那么,一些确实劣迹斑斑的保姆有可能在平台成员之外的家政公司继续寻找其他东家。如此一来,“黑名单”的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
同时,保姆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也是个问题。被拉入“黑名单”的保姆有无申诉渠道,渠道是否畅通?正如一些网友所担心的,列入“保姆黑名单”的个别具体标准有待商榷,如找人临时顶岗、“跳单”、“挖墙脚”等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而要通过将拉黑保姆的方式解决,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也让“黑名单”有失公信。应该看到,黑名单的初衷虽好,但要解决“问题保姆”的问题,不是行业协会能够轻松搞定的,需要家政行业有关管理部门配合公安等部门形成有效联动机制才行。话说回来,拉黑可以对不守规矩、不讲诚信的保姆形成震慑。但就眼下而言,家政服务虽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家政市场却遭遇着入职门槛低、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的尴尬现实。从长远看,要发展和繁荣家政市场,还须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让家政服务职业化与专业化,同时对家政公司强化监管,规范运营,保姆才能靠谱,服务方可到位。